全国首批部队定向培养士官院校
甘肃省政府、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省部共建院校

【新华社】中国技能型人才为边疆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2日 15:26 作者: 点击:

赵宗义(左)在井下作业现场,指导设备操作人员进行打钻作业。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兰州10月12日电(记者张文静、文静)10年前,大学毕业的赵宗义手里攥着一份用工合同,从甘肃省出发,踏上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列车。10年后,凭借一技之长,他已成长为新疆一家企业的技术骨干。

赵宗义毕业于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从甘肃到新疆,他从西部走向了更西部。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地大物博。在人们眼中,那里“抬眼是一幅画,低头是一首诗”。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环境艰苦,对大学生来说,那里并不是首选的就业目的地。

“新疆有发展的短板,但也蕴含着发展的潜力。”赵宗义说。

赵宗义(左三)与技术人员讨论矿石性质变化。受访者供图

赵宗义抵达新疆大明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后,就在矿区一线工作。工作的头两年,赵宗义干过凿岩工、爆破工、放矿工,几乎将一线矿工的工作干了个遍。

“学校的培养使我掌握了熟练的煤矿开采技术,在矿区的一线工作丰富了我的经验。企业信任我、让我放手干,这一切让我感受到边疆对人才和知识的渴望和尊重。”赵宗义说。

凭借过人的专业知识和乐天派的作风,赵宗义在新疆扎下了根。2012年,他在当地娶妻生子,还把家人接了过去。现在,他已是这家公司的副总经理。

10年来,赵宗义见证了边疆的快速发展。他认为,这些发展,离不开中国越来越多青年志愿服务边疆的努力。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郑绍忠介绍,近10年,学院培养的3.6万名技术技能型人才中,有6650人扎根边疆就业,占比超过18%。

满怀炽热理想、拥有一技之长,到边疆地区就业,已成为许多中国高校毕业生的选择。

从河南家乡出发,求学甘肃兰州,最后选择到西藏林芝工作。这是兰州大学毕业生王向涛的人生轨迹。

王向涛在西藏那曲市巴青县采集野生披碱草种子。受访者供图

为了研究“草”,36岁的王向涛扎根西藏已经10年。在西藏农牧学院,他从事高寒草地保护与牧草种质资源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多年来,他和团队成员跑遍西藏多个区域,为的就是采集野生种质资源、添加本土优良牧草种子,通过研究,改善退化草地土壤的种源质量,提升草地生产和生态功能,为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安全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他们的足迹,遍及西藏海拔2500米到5500米的地方。那里,地广人稀、空气稀薄、天气多变、交通不便。

“缺氧不缺精神。对科研的热情可以破解一切难题。”王向涛说。

扎根边疆,虽苦也乐。当看到保护草地的科研成果被地方政府采纳时,他觉得,“坚持就是力量,付出总有回报”。

兰州大学的数据显示,近5年来,兰州大学博士毕业生在中国西部就业的比例超过70%。这些地区中包括了新疆、西藏、广西、云南等边疆地区。

中国边疆地区也不断出台优惠政策引人留人。比如,新疆通过提高补贴、津贴,放宽职称评选限制性条件、保证人才住房需求等多项举措,帮助基层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西藏从资金支持、项目建设和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措施。

22岁的董健军就读于甘肃农业大学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即将毕业,他也想到新疆建功立业。

董健军说:“边疆条件艰苦,但我想趁着年轻,在艰苦地区锻炼,发挥专业所长,干点实事。”

甘肃农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明表示,学校积极向毕业生推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边疆地区选调生等招考信息,大力介绍边疆就业优惠政策。2017年至2019年,该校在新疆、西藏、广西、内蒙古等边疆地区就业的毕业生达到1592人。

专家表示,中国越来越多技能型人才在边疆扎根,既为当地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助推脱贫攻坚和区域经济发展,也让更多青年人才有了用武之地,实现了人生价值。

原文链接:https://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9460607?channel=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