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批部队定向培养士官院校
甘肃省政府、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省部共建院校

创新职教专业群建设模式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03日 08:38 作者: 点击: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加快,产业集群集聚效应愈发明显,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专业群建设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也是高职院校强化内涵、提升质量的突破点和着力点,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实力的具体体现。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交汇叠加,以及江苏省委对南通“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发展要求和南通建设“一枢纽五城市”的目标定位,对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和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为此,笔者所在的南通职业大学以“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契机,通过对接产业、整合资源、重构组织,创新专业群建设模式,构筑专业建设集成开放系统,促进各建设主体在知识生产上分工协作、技术服务上协同创新、资源整合上共享互补,从而形成集群竞争优势,解决专业群对接产业吻合度低、专业资源整合度低、建设发展协同性低等“三低”问题,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侧和产业社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有效提升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产业对接机制,树立“群链对接、产教相融”专业群建设新理念

绘制区域产业链全景图。产业发展是专业群建设的外驱力,也是专业群组群的逻辑起点,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是衡量专业群建设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为提高专业群建设与产业发展契合度,学校从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入手,紧扣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时空轴,绘制现代建筑、智能装备等6张产业链全景图,并围绕岗位群对复合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养要求研制《职业岗位能力清单》,确定专业群对接的“产业链段”和岗位群以及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高度匹配专业群构建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组建建筑工程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6个国家级、省级高水平专业群。

建立动态调整评价机制。基于“评价→调整→适应→再评价”适应性理论,研制“市场需求+建设水平”两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就业情况”“用工情况”“课程建设”等13个方面的市场调研,依据调研评价结果,定期将群内专业划分为“品牌发展、错位调整、分流淘汰、加速发展”四类,建立起全过程动态调整和分类管理机制,使专业群“组群”“调群”由内部调整转向外部对接,产业需求对接机制更为精准有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紧密对接,解决了专业群与产业发展不同步的问题。

“三位一体”整合教学资源,全要素对接产业人才培养需要

整合专业群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是专业群建设的关键纽带,是专业群开展跨专业建设的核心载体。为使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岗位群对技术技能人才综合性、复合型的能力要求,学校依据《职业岗位能力清单》,以群为口径重构岗位群,统整专业群各专业核心课程,引入企业典型案例、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程思政、职业技能证书要求等元素,形成与关键岗位群能力要求相匹配的融合课程模块。系统构建“通识基础课+专业群平台课+岗位融合课+专业群拓展课+职场过渡课”五层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群课程体系由分立转向融合。

整合专业群教学团队。为形成专业群人才培养合力,改变传统专业模式下,教师各自为战的专业建设模式,按照课程模块组建跨专业、跨学院、跨领域的课程开发团队,通过高访、研修、项目、集训等管理模式,课程开发、教材开发、大赛参赛等可视化成果约束,合作开发融合课程118门、课程标准182套。建立了以课程开发团队为核心、校企混编的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18支,共同开展设计一堂课、说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评析一堂课、反思一堂课“五课”教研以及模块化协同教学,打造出以全国技术能手、江苏工匠、技能大师为代表的高水平专业群“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专业群师资建设由孤立转向合作。

整合专业群实训平台。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是实现产教跨界合作、协同育人的载体,专业群建设是开展多专业实践教学的有力支撑。学校基于“共性技能+复合技能”培养目标,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共建共享模式,采用“校中厂”“园中校”等形式,与龙头企业共建京东电商实训基地、智聚装配式建筑实训基地等8个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汇聚校内外优势教学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群。比如,学校与新大陆、华汇智谷产业园三方按2∶1∶1出资,共建江苏(南通)数字技术公共实训基地,以真实岗位培养学生复合技能。通过专业群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和实训平台三类资源的有效整合,解决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的问题。

推进专业群协同建设,构建柔性化、网络化、多元化管理运行组织

重构柔性化管理组织。传统专业间、院系间、部门间封闭的组织壁垒是阻碍专业群资源开放共享、师资协同创新、专业融合发展的绊脚石。为打破壁垒障碍和刚性约束,以建立柔性管理模式为重要突破口,学校成立由教务处处长和六大专业群负责人牵头组建的专业群教学部,采用项目制、联席会议制等形式建立柔性管理机制,统筹组建专业群、研究制定专业群发展规划、开展专业群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与实践、“五课”教研活动等专业群建设工作,解决了跨学院组群时,指令层级多、资源调配不畅的问题。

重构网络化教学组织。改变以单个专业为教学单位的师资团队割裂现状,形成专业群建设的协同发展范式。将专业教师按课程模块重新安排,组建了课程模块小组,实施组长负责制。由专业群教学部组织制定了课程模块小组负责人聘用管理、年度考核、成果奖励等文件。通过设置课程模块小组,打破了以“专业—教研室”为单元调配教学资源的局面,建立了“专业群—课程模组”的扁平式管理网络,有效推进了跨专业、跨学院教师协同教学。

重构多元化共治组织。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共建的长效机制,充分整合政行校企多方育人资源是专业群融入区域发展、融入行业企业发展,增强外部适应性的关键举措。学校依托专业群成立华夏建工学院、林洋电子学院等6个校企混合学院。在理事会领导下,形成了“政行校企理事会—校企混合管理团队—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全方面、多层次的专业群多元共治格局,实现专业群资源共享、多方共治、协同育人,管理模式由刚性向柔性、封闭向开放转变。

(作者:李博系南通职业大学副研究员,徐胜系南通职业大学副校长)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3年3月28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