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批部队定向培养士官院校
甘肃省政府、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省部共建院校

【甘肃日报】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改革发展纪实—一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07日 12:58 作者: 点击: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改革发展纪实

一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

测量专业学生开展地质测量实践活动

学院士官生学习场景

学生开展地球化学勘探实验

龚正刚

近日,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发布了《2016年中国专科(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1335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排名第55位,在甘肃省高职院校中排名第一。

2004年—2016年,短短的十二年,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完成了她的“华丽转身”,实现了她的“凤凰涅槃”,走出了一条超常规、跨越式的办学之路,被甘肃职业教育界誉为“资环现象”。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全国定向培养士官院校、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甘肃分院……这一张张闪亮的“名片”,折射出的是一个学校的办学实力,彰显出的是一个学校的社会认可度。走进资环学院,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职业教育的担当,真切地感受到了职业教育蓬勃涌动的生机。

需求导向,专业设置“跟着市场走”

“我们办学校,得定位清楚,是在为谁培养人才,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让毕业生有市场,要让专业对口,首先要对接,得让学校的专业和市场对接,和国家、全省的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对接。这样学生才能学有所长,学有所专,学有所用。”该院院长时宁国这样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学院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锁定“稀缺、紧俏、特色”专业,采取“错位设置、非均衡建设、星级管理、专业群发展”的专业建设策略,对全院专业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和重新布局。

一方面,学院加大了对最为紧缺的气象、水利、地质等专业的投入力度,构建了气象、水利、地质、测绘、机电、冶金、电力等15个特色骨干专业群。另一方面,对就业形势不好、社会需求趋于饱和的9个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实行停招,对专业特色不明显的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控制招生规模。

特色骨干专业群,就是师资强、实训条件好、就业面广的“拳头”专业,而且这些专业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特色就是生命,错位就有生机。经过近10年的“优中选精”,在全院55个专业中,特色专业群所囊括的专业占到了80%以上。其中,气象专业群属全国高职高专一流专业,采矿、冶金专业群位列全国前三,水利专业群保持省内领先水平。大气科学探测、矿山测量、矿山机电、冶金技术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等5个专业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学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多年排名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列,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就业先进工作单位。

软硬兼施,要“大楼”也要“大师”

“良好的办学条件是学院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这是学院领导班子的共识。为此,这几年学院在提升软、硬件上可是下了大功夫,先后投入6亿多元大规模实施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翻天覆地的变化”,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学院办学软硬件条件的改善,一点都不为过。经过几年的建设,校舍面积由不足5万平方米增加到30万平方米,相当于办了6个原来规模的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同时还建成了校园信息化系统,实现了校内图书借阅、考试查询、日常消费等学习、生活“一卡通”。学生公寓安装有投币式洗衣机、刷卡式自动纯净水饮水机,刷卡式空压加热自助式淋浴洗澡堂,学生不出公寓就可以洗澡、不出公寓就可以喝直饮水。如今的校园,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鳞次栉比、面貌全新,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环境幽雅、生活便利,是一处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除此之外,学院还先后投资1.6亿元建成了集“教学、培训、科研、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科普教育”六位一体的气象、采矿、安全、地质、测量、机电、信息、环保等15个校内实训基地,共包含实验实训中心22个,实验实训室142个。其中,地面气象观测基准站、地勘实训中心、水利综合智能仿真实训平台等4个实训基地被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气象科技综合实训中心被中国气象局命名为“第四批国家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学院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特别是2008年建成的全国首个现代化仿真煤矿,以其创设环境的职业性和应用技术的前瞻性等方面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开创了先例,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在软件建设上,学院大力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现有的400多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0人、副教授125人。还拥有3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甘肃省首批领军人才。仅2015年,教职工论文就被SCI收录论文2篇,EI会议论文1篇,北图中文核心期刊发表6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面对层出不穷新技术、新工艺和企业的技术、装备更新日益加速,学院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到合作企业交流,向企业一线能工巧匠和技术大师学习行业最新技术和最新工艺。鼓励以系部为单位建设研究工作团队,以专业为单位建设研究工作小组,探索实施跨专业研究支撑、多项目研究合作。建成了矿山机电、矿井通风与安全、大气探测技术、矿山测量、农业水利工程技术、矿山地质等6个省级教学团队。建成煤矿灾害防治技术、高空气象探测等17门省级精品课程,56门校级精品课程,开发校本教材100余部。

双轮驱动,重“技能”更重“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其培养的人才不应只体现在“职”上,更应有“高”的表现。学院始终把“让每个学生成才、让每个学生体面的工作、让每个学生良好地发展”作为衡量人才培养的准绳。

在技能培养方面,该院在各专业广泛推广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情景教学、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在数控加工实训车间、普通机加工实训车间、矿山机电实训车间,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科研、生产加工”五位一体。教师带着课改科研项目授课,学生以任务驱动完成专业学习,效果也非常好。在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有12名学生荣获一等奖。在第十二届全国职业院校“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

在素质养成方面,该院从培植学生文化底蕴入手,将思想教育、专业技能、文化素养的锻炼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瞄准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成才目标,以“课堂五分钟育人工程”“工匠精神塑造工程”“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和杰出校友报告会、技术能手进校等品牌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富有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并在专业课程中设置创新能力环节,在实训基地中设立创新工作室,助推学生主动、开放和自主学习,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素质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不断创新,才会形成竞争优势

在创新的路上,资环人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身后,是一张张创新办学机制的成绩单……

学院被教育部遴选为165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之一。立足“现代学徒制”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用职业标准对接课程内容,以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学院和企业共定招生要求、共商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与实训基地、共授课程。企业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从参与培养目标的设定、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衔接、毕业指导,实现产学的深度合作,让技能人才不出校门便能完成向“工匠型人才”的华丽转身。学院先后与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甘肃煤田地质局、大禹节水公司、深圳市爱迪尔珠宝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单位合作,组建了“中电投班”“爱迪尔”“煤田班”“大禹节水班”等30多个冠名班。

2012年,学院被解放军原总参谋部、教育部确定为全国11所定向培养直招士官院校之一,担负起为空军、海军、火箭军、武警等单位培养士官招生的任务。学院紧盯部队现代化建设和士官生岗位任职需要,创新教学组训模式,狠抓军事技能训练,为部队输送了一大批专业技能过硬、军政素质优良的士官人才。定向培养士官院校已经成为学院的一道“金字招牌”。

学院探索实践了多专业群、多行业背景情况下的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形成了“院系两级、以系为主”的“233”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与甘肃省气象局等300余家企事业单位,甘肃省气象学会等8家行业协会联合,组建成立了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成立7个“冠名学院”、7个“技术研发中心”和6个“生产经营性实体”。建立了院领导、系主任、业务部门负责人“三线”联系企业制度。

学院牵头组建了甘肃省资源环境职业教育集团,集团以学院为主体,由1所本科院校、37所中专学校、3家行业员工培训机构、88家企事业单位组成,集团作为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抓手,有力地推动了学院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

……

校企联动、订单培养、集团化办学,这些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为学院搭建起持续发展的广阔平台。

7月28日,甘肃省政府印发《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指出,“支持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国内一流高职院校。”我们深信,这所有着强烈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必将响应时代的呼唤,在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勇立潮头,迎来新一轮的跨越腾飞!

原文链接:http://epaper.gansudaily.com.cn/gsrb/html/2016-08/04/content_3423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