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批部队定向培养士官院校
甘肃省政府、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省部共建院校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03日 09:54 作者: 点击:

高校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 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认为,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与创新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 状况和中长期教育发展目标出发, 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提出了 “创新创业教育 ”的表述,对高校创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与一般意义上的创业活动不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重点和鲜明特色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大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潜能,如果能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有效开发, 将会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和创业, 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经过多年的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已经逐步为人们所理解并受到社会各界 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较长时间以来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功利性评价,导致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从其内涵和性质分析,仍主要处于创业活动层面,发展基础薄弱。 因此,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即将转入新的发展阶段之际,亟需根据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 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的社会发展需要以及高等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重新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和价值,进行合理定位,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 养体系,逐步实现由功利性战略目标向非功利性战略目标的转移,切实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战略视角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历经了教育部 2002 年确 定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的多年实践,以及其后的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推进之后,目前,以教育部2010年召开全国“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 ”视频会议和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为标志,开始转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回归,即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价值定位,应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创新创业教育本身的教育性质决定了其价值的基础性和未来性。教育不是像造机器和盖房子那样立竿见影,而是通过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使其具备未来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创造力。创新创业教育涉及的不仅是“如何创办企业”,更重要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主要包括:辨别生活中机遇的能力;通过产生新想法和组合必需资源来寻找机遇的能力;创业和管理新企业的能力;富有远见和具备批判思维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培养创业意识、了解创业知识、体验创业过程,使大学生能像企业家一样行为,具备将来从事不同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特质。 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非功利性战略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具有创业意识、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而不再以岗位职业培训为内涵,或以企业家速成为导向。

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就不是简单的大 学生创业实体的数量判断,当然也不是创业项目成功与否的质量评判, 而应该是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所获得 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提升和职业精神培育的高等教育人才质量判断。

随着创新和技术的进步, 原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 式发生了变化, 后危机时代更凸显了创新型经济的时代价值。 创新型经济的发展为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 只有积累了雄厚的人力资本,不断创新才成为可能。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人们的创业能力,提升人力资本。这种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产生企业想法,使未来的领导者解决更加复杂、联系紧密且变化迅速的问题成为可能。 只有以企业家精神提升为培养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获得发展, 社会的创新活力才能得以维持, 创新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

国外关于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研究表明,创业教育能够积极促进经济发展。创业教育通过介入创业精神培育与创业活动实施,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创业教育不仅可以切实促进经济的发展,并且对社会结构变迁、福利改善有着积极的作用。 从创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看,创业教育的实施可以普及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示范创业流程、阐释创业风险、锻炼团队合作、合理界定冒险精神,有利于受教育者提高创业者素质,培育企业家精神, 进而激发创业行为,使更多的受教育者将创业和自我聘用作为一种职业选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由此,将提高整个 社会的自我聘用率、所有权比率、企业进入退出比率、小企业所占市场份额、 市场参与创业人数和专利申请增加数。 这一系列创业行为还将利于工作岗位创造、 经济结构调整,使小企业占 GDP 的比重提升 ,劳动生产率提高 ,并加快全社会的职业流动,最终创业教育通过其经济增长效应而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

从创新创业教育对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看,产业结构的变迁包括分配结构、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各个层次上的经济结构变化。结构变迁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国所强调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即在于产业结构升级。 按照克拉克的三次产业理论,增加第三产业在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一方面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对知识劳动者的需求量。现 代化的第三产业是以知识和高科技为支撑的,第三产业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可以吸纳较多的知识型劳动力,有利于职业结构变迁。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推动社会结构的调整,实现其结构变迁效应。从创新创业教育对福利改善的作用机制看,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精 神,提高受教育者的创业能力而显著地提高了受教育者进行创业的概率。正因为创业者的创业行为有利于改善其福利水平,创新创业教育也就因此通过对创业活动的影响而 产生福利改善效应。再则,创新创业教育还通过提升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从而使其通过就业行为获得较好的经济收入以改善其福利水平。

2010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 显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之一是努力发展创业型经济,这就意味着创业创新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这种推动力的实现有赖于创业人才作为支撑。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唤醒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激发创业激情,扶助创业实践,进而推进大学的创业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战略视角就包括了两个基点:一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推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推进创业型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认清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战略视角,对于促进我国高 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障碍

 

目前,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面临着三大障碍:

观念性障碍。即社会普遍存在的功利性创新创业教育 观念。 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成熟程度不高,在社会的一般认知中更倾向于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直接的商业价值评判。 即使是在高校中,教育管理者也大都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很难真正理解其人才素质培养价值,因而不可能在教学层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划。 就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而言,功利性的价值判断局限了许多大学生的视野,导致他们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能立即带来经济效益的商业活动,而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对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以及职业品格塑造的本质作用。以至于不少接受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根本没 有认真学习和思考,而是急功近利,盲目跟风,认识停留在一般商业活动层面,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综合素质的训练和提升。

资源性障碍。即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师资、教材、资金和场地等基本条件。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创新创业教育自身的特性,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知识结构未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多学科结构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 不仅师资力量薄弱,而且缺乏教材,尤其是缺乏本土化的优质教材,创新创业课程的教材选用较为随意,明显缺乏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另外,创新创业教育因为普遍缺乏基础性的实施机构, 因而很难获得专项资金和工作场地。

制度性障碍。即尚未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度安排。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都远离第一课堂和专业教学,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 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师生激励导向、质量评价体系一般都没 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其中。从学科角度看,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多学科综合。由于我国的创业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创业学科建设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比较随意的问题。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较多停留在对创业计划竞赛的指导和就业指导层面上,没有开设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很难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看,多数高校采用开办讲座,组织“创业计划大赛”和 “科技创新项目 ”活动等临时性安排,很少采取规范的课堂模式, 由此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局限在少数学生,带有极强的精英化痕迹,不能覆盖全体学生。

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成为当今人们瞩目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不仅在于它是促进就业的最积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它是推动人才成长的时代趋势。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关系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关系我国未来人才体系构建和社会经济的 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切实做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至关重要。就实施层面而言,应该遵循如下三条基本路径:

1.以育人为目标,科学定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育人”。 因此,在创业教育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育人”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事实上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了素质教育范畴,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 进而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依托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平台对素质教育进行新的实践性深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以教学为中心,构建多学科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因此,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又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需要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和设置。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就需要踏实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仅要把创新、创业的理念 融入教学之中, 还应重视学科的互补性和教学的综合性, 注意把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引入其中,形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操作性强的创新创业教育课 程体系。高素质的师资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落实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应同时注重理论型师资和实践型师资的培养。理论型师资的培养中,要更加注重教师创造 性思维的培养, 为学生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提供精神示范;实践型师资的培养中, 要更加注重创业教师的企业经验, 要积极聘请有创业经历并担任过或仍在担任企业管理职务,具备教学能力的人士担任高校创业教师。

优秀的教材和良好的教学教法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是 教材研发和教学方法改进的基础。要注意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中理论研究的先导作用,引导教师自觉介入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积极研发本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主动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式、互动式、感悟式的多种途径开展自主学习,在实习实践等教学环节追求实效, 达到自觉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标。

3.以服务为依托,拓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延伸创业实践的服务平台,通过必要的实践环节帮助受教育者磨练意志,积累经验,增强能力,铸就品格。一般而言,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服务平台包括校内校外两个平台的建设。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模拟的市场是有限的,但真实的市场却是巨大的。

校内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的拓展,可以通过把学校 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纳入社会实践和实习课程框架,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验教学、实习见习、毕业论文设计和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 同时,开设学生创业园区,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创业实践提供必要的创业指导, 在资金、场地、设备等硬件设施上提供创业扶持。建立创新创业 教育服务网站,加强信息交流,提供政策咨询,了解创业动态,推介创业商机,做好创业跟踪服务。

校外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的拓展,则主要是通过拓宽渠道,整合社会资源,签约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帮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从而在社会中历练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良好的社会 系统环境的支持,高校加强与企业界的联系,有利于为更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 什么是企业,了解企业如何运作,有利于提高企业家群体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加和配合。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 程中,需要通过鼓励和帮助具有创业意愿的同学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尝试与社会的对接, 设立和参与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创业项目,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成长和发展。

作者:李家华 来源:创新在武汉